
(几十年辛苦教学如一日,催老了她的容颜,催不掉那颗坚毅、炽热的心!)
王维林,女,1948生于安徽淮南田家庵,祖籍安徽安庆,曾经是下放知青,工农兵大学生。著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奖、省级奖和市奖。所授学生多人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先后获奖,多人考取国家理科班、省理科班、新加坡莱佛士学院、莱佛士女中。被全国物理知识竞赛委员会授予优秀教师,被安庆市四中聘为中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被安庆市教研室聘为“全国及安徽省理科实验班”物理学科主教练。
(一)
王维林1975年大学毕业后便分配到安庆四中担任高中物理教师。由于改革需要,安庆四中高中撤销,1983年王维林由高中改教初中,仍旧留在安庆四中担任初中物理教师。
物理这门学科是初二才设的一门新课,学生们常带着一种紧张好奇、忐忑不安的心态来面对这门课:物理是学什么的?而教过高中物理再教初中物理的王维林,决定从一个较高的视角来探究物理入门教材,花了很多课余时间来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入门?知识的阶梯为什么这样编排铺设?
王维林深深懂得物理课入门第一堂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即不能让学生认为这门课和数学课有关联,不然就会让部分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望而却步,产生畏难、厌学情绪,还会让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对物理课产生松懈思想,不以为然。王维林知道万事开头难,但事情有了好的开头,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向学生许下承诺、立下规矩: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不管你原来数学成绩如何,大家都能将物理这门新课学好,还能将数学成绩提上来,因为这是物理,要说理,要说道理!
新学期开始上物理的第一堂课,王维林在黑板上写下了《我要伴你人生走两年》,并深情地扫视着每个学生,送给他们一颗定心丸。元旦,物理课学生代表以全班同学名义送给王维林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王老师: ……您的第一堂课就让我们知道您是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有责任心、有担当的老师,让我们消除了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提高了我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心……”。王维林看了后非常欣慰,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王维林总结出了大量的、高效实用的教学经验,也认识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不足,比如:
她提出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成绩有优劣,智商有高低,学生的自我要求、目标不一样,个人努力程度有深浅……。若按成绩优劣分班,对教师教、学生学都是大好事,但这却引起学生、家长、教师的强烈不满;因为优质学校录取是按中考成绩的优秀率、合格率,教师职称的评定要和所教学生的中考成绩挂钩,自尊心、面子、利益等因素在不完善的录取、评定机制面前,教师们都短视了:不清楚用什么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孩子获得真正的知识,如何让学生们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合格的建设者。
在看似公平合理的分班原则下(按成绩好、中、差,各班分配尽可能公平),教师面对的是成绩差异很大、家长素质各不相同、一班60人左右的学生,通常中考学科的教师每人都要担任2-3个班的教学任务。如何在每堂课将物理知识让好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下”,并让家长满意,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难题。若只顾成绩好的学生,则成绩差的学生上课时犹如听天书,学生们还不把教室屋顶吵破,老师的课就没法讲解;若只顾成绩差的学生,那可真委屈了成绩好、智商高、自觉性强的孩子。王维林认为如此教育便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犯罪。而如果先针对成绩中等的大多数学生再兼顾两头教学呢?教师不是神,不是神才要面对现实,只要心中有爱,有信仰,就总会有办法尽心尽力去教好学生。到底怎样才能兼顾来教?具体怎样教?王维林在她的论文《面向学生现实·探索教育方法》一文中已有部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此论文全文曾入编国家级刊物《管理观察》、《学术论坛版》,被国家级刊物《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杂志》评为“优秀论文”。

(每一张证书都充满了心血)
(三)
常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之重任,2020年2月10日,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日子里,杭州建兰中学804班班主任郭简写给学生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此信也代表了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期盼,也是育人说教的典范。但在育人方面,家长和社会起的作用是绝对的,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教书——授业解惑。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王维林,深深感到教材对授业解惑的教师之重要。
执教多年,中学物理教材一直在不断变更。她仔细琢磨教材,深感编者的苦心和不易。譬如在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先讲统治物理界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点:“力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再讲伽利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力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可错误的观点先入为主,它既然能统治物理界2000多年,也易被学生接受,再用伽利略的研究结论来证伪它,否定它,推翻它,纠正它,就有些费心费力。后来教材就先讲伽利略研究,让正确的观点先入为主,让学生接受后再略提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正确地观点学生掌握了,但物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又被掩盖了,少了正确观点和错误观点的对峙,少了博弈,少了探究,少了思考,少了趣味,物理知识显得易获和轻浮,且也经不起推敲。教材编写者苦心积虑的两种安排都有利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对象利大弊小各不相同。
(四)
1996年,在全国第七届《中学物理教改》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对来自全国的论文获奖者说道:“……教师不仅是改革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改革的参与者……”。王维林正是为此才自费来参加会议的。
她参会的目的是因为:自己在1983年担任初中物理老师后,发现学生物理课本里有个知识点有误(整本书是相当精湛,这只是个小纰漏,她想提出修正一下),让她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前后矛盾,关于这个有误的知识点,由于教科书一时没法修改,她上课时只能糊弄过去。关于这个知识点,王维林经过12年的思考、推敲,和同事、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辩论后,1994年王维林撰写论文《关于“运动和力”的教学探究》中作出明确的阐述,并在全国第六届《中学物理教改》研讨会上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最终获得一等奖。
获奖后,王维林终于松了一口气,解开了她多年的心结。但她那时却不曾想到:一直过了两年也未见到物理课本的修正。为此她去找“中学物理”杂志社的编辑,询问事由?未果。
因此,王维林又续写了几篇论文,并将正确的观点“嵌入”其中,以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论文《台灯为什么静止在桌面上》刊登在《中学物理》杂志上;论文《面向学生现实·探索教育方法》得到各评选委员会和学术机构的肯定和好评,并入编《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成果总揽》一书。她若渴地等待着,又将论文《面向学生现实·探索教育方法》投稿到国家级刊物《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编辑部,2007年11月30日此论文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录用发表,并被评为优秀论文。

(每一张证书都饱含着热泪)
2008年60岁的王维林退休时,初中物理课本仍未修正,她谢绝了学校的返聘,她决心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退休后她又将论文《面向学生现实探索教育方法》稿件投向国家级刊物《管理观察》编委会,2009年12月《管理观察》(学术论坛版)全文入编,并在证书上写道:立意新颖、论述得当。可是物理课本的错误还是没有修正啊?无奈之下王维林又写了论文《我们物理教研组》阐述了此观点发现以及发展过程,投到国家级刊物《教育教学参考》,经编辑部严格审核,2011年6月28日全文入编《教育教学参考》,并评为优秀论文。

(每一张证书都充满了王维林对中国教育改良之期待)
2019年同事将初中物理新教材从老家安庆寄到王维林的北漂租住屋时,她才知道新教材教育部审定后,2012年就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当她翻看到八年级下册p20页第二节二力平衡图8.2一1时,同样的错误却以图文方式再次出现!!!她看后如雷轰顶,这才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未完成。
她想到教育部找基础教育二司教材编写组的老师交流,思考片刻便放弃了。因为进入教育部首先要到教育部旁边的教育部信访室,和接待人员说明来由,按要求向“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码100816”寄出材料,然后在家等候召见。王维林分别在2017年5月和2018年10月两次寄出邮件,邮件编号为XA3934 9176 711和XA4098 8930 711。寄出邮件后,多次去教育部信访室,查询邮件答复,未果。邮件如石沉大海渺无音讯,无奈,为建立对话平台,2018年12月她来到北京华标律师事务所想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律师告诉她:她们努力了,但法院不予立案。
看到许晨阳出走美国的文章,王维林才知道她面对的是中国的学术界。学术界的陈规陋习令许多学成而归、一心报效祖国旳“海归”们伤心的又离开祖国。王维林深知,具有5千年“重德轻法”的中国正在缓慢地向法治社会转变,现阶段法不健全且有法不依,身单力薄的她只能在腐败的强权利益集团面前申诉无门。她沉默了。个人的奖励和荣誉事小,但新教材的再次错误重现让她不能继续沉默。
由于学风浮躁,学术造假,剽窃严重,王维林只好在自己的微博(微博名叫“随遇度日”)上将有关论文及现行课本的错误之处刊登,阐明观点,并准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到北京各中学物理组同物理老师交流此观点,呼唤物理老师的警觉,以获得大家的支持,共同想办法来面对、纠正教材的错误。
从1983年发现教材错误到1994年有关教材错误的论文获得国家一等奖,再到2012年新教材出版历经30年,而2012年出版的新教材带着同样的错误又历经8年,使多少学子接受了错误的知识,许多人更是一辈子也无法得到纠正,还要去误导一代又一代。凭着一亇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一个教师的职责使命,她不顾酷暑炎热在到处游说。信念很执着,但现实却很残酷,2019年11月一直支持王维林的老伴因病危去世,这一重锤使她再次沉默。
是《釆风中国》杂志编辑王建峰先生2020年初向王维林约稿,让她从悲痛中走出,坦言:一个在教育第一线耕耘多年的教师发现了课本基本概念的错误,反映到中学教材编写组,历经艰辛,用时长远,教育这条通天路,咋如此堵塞难通呢?就像被活活累死的中学教师陆家羲先生所说:再难的数学题他都解出来了,却解不出中国社会复杂的人情和关系;再难的科研路他都孤独地走过来了,却敲不开权威机构哪怕一丁点关注旳“门”。
新教材带着“根深蒂固”的错误又已十年有余了,作为一名退休教师,王维林不知道上下沟通的渠道在哪里?想为国家为后代做点事为什么这么难呢?王维林在盼着也在质问学术界的腐败何时能清理?中国教育科研的春天在哪里?2022年物理教材的错误能得到纠正吗?
最后,希望教育部门能够采纳王维林老师修改教科书的建议,并早日修正现行物理课本的错误之处。
愿全国的学子们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科学知识,造福天下!

(几十年辛苦教学如一日,催老了容颜,催不掉那颗坚毅、炽热的心!)
编后语:
教师之间进行学术“争论”,实际上是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互相给力,个体从中互利共赢,教师在三尺讲台就能更好地发挥各自魅力,为莘莘学子献上最好的教育服务。教育是强民立国之本,好教师极大地影响着社会。愿祖国的好教师都能有安心钻研教学、认真教书的环境和好氛围。